《鎌倉殿的13人》完結、《怎麼辦家康》交棒出去之後,在2023年冬季追劇開播前的空檔,我繼續進行著《鎌倉殿的13人》的全劇校稿工作。

──在這邊還是想要強調一下,譯者的工作在交稿之後就結束了。以往譯者透過翻譯社或後製公司接案,通常不會知道作品在哪裡播出,所以當然也沒有事後重看作品的機會。交稿之前當然會反覆確認稿子沒有問題,但在客戶沒有委託的前提下,事後校稿並不在譯者的工作範圍。有時會看到一些用有沒有回頭校稿來評論譯者用不用心的發言,對譯者並不公平。我也沒有比較用心,就只是比較閒而已。(而且也不一定每一部都會做全劇重校時間有限只能偏心)

重新校稿也不是不信任校稿人員、我也相信需要有第三者的眼光來幫忙看出譯稿的盲點。但尤其像是大河劇這種橫跨一整年的劇集,有些伏筆埋得太久、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劇本裡預埋的伏筆,而是三谷幸喜看到成片之後覺得「這個可以用」於是在後半拉出來呼應的對白或場面,在跟播期間根本不可能察覺。

只是譯到後半發現這些彩蛋、覺得稍微修改一下譯文可以讓觀眾更容易把這些部分串起來,剛好又有這段空檔,所以就決定這麼做了。

上一篇寫《鎌倉殿的13人》,記得正是上架第15集之前的事(恍若隔世)。現在全劇已經完結上架,又接到KKTV邀稿寫一篇不用避雷的苦水專文,就趁著校稿重溫了那些比便當更讓人想寄刀片給三谷幸喜的細節,以及查資料時發現的一些考察。

※底下內文有劇情討論!請斟酌閱讀※

劇名回收:「鎌倉殿的13人」與「鎌倉殿與十三人」

在最初劇名公布時,就有許多或許困惑、或許抨擊的聲音,認為大河劇的標題用阿拉伯數字太不自然。──也是基於同樣理由,在劇中只要有提及數字,以往為了節省每行字數都會盡量用阿拉伯數字、但本劇我也都全部改用漢數字。

其實劇中只要字卡出現年號或日期等數字時也都是用漢字。劇名的阿拉伯數字,成為一個突兀的存在。

到了第27集的「鎌倉殿と十三人」(鎌倉殿與十三人),以為要回收劇名了、卻有著微妙的不同,而且數字用的是漢數字。

這個標題之謎,一直到最後一集播出後,才得到了比較可考的推測。有日本網友找到了日本的用字習慣考察:基本上確定的、不會再變動的數字,傾向用漢數字;還會變動的,像是數學算式等,傾向用阿拉伯數字。(當然現在已經沒有分得那麼細了)

或許是因為這樣,「十三人合議制」是史實上確定的人數,就是十三個人不會變,於是第27集標題指稱合議制的十三人用漢數字;而在最後一集我們發現,劇名真正的「13人」,指的是義時概略地點名在賴朝死後、他間接或直接跟他們的死亡有關的人。

只數到13個人,其實還有更多。還會變動的,用阿拉伯數字。

差點被整死的各集標題

在上一篇也稍微提到過,每一集的小標題,除了帶出下一集的主題之外、往往都還有兩三層的隱喻。這邊挑幾集印象深刻(糾結許久)的標題來聊聊。

「足固めの儀式」

首先是第15集「足固めの儀式」

「足固め」意為打好基礎、穩固地基,在下集預告看到這個標題時,第一時間先按字面的意思譯為「穩紮穩打」,結果劇本一來才發現居然是御家人為了策劃謀反、真的捏造了一個叫「足固めの儀式」的儀式。

名義上是慶祝萬壽立足學步,翻成「學步之儀」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在這一集的最後就會發現,真正的「足固めの儀式」,是上總介廣常的處刑。

為了兼顧「立足學步」的幌子、以及「鞏固天下草創的根基」兩個意涵,最後將這集的標題修改為「奠基之儀」。

「あきらめの悪い男」

第31集「あきらめの悪い男」,一開始直覺想把「あきらめの悪い」譯成「鍥而不捨」,以這一集的劇情看來,也像是指稱為了避免御家人之間再動干戈、拼命奔走勸說提出替代方案直到最後一刻的小四郎。但不肯放棄唾手可得的權力、即使發現被設局依然垂死掙扎的比企能員,以及原本大家都認為死定了卻在最後以堅強的生命力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的賴家,某方面而言也都是「あきらめの悪い男」。因此最後還是改為最直白的「不肯放棄的男人」,盡可能涵蓋每一個角色。

オンベレブンビンバ

另外曾經在預告就造成一片討論熱潮的、第37集的神秘標題「オンベレブンビンバ」,至今沒有任何官方說明。日文可以用片假名就交代過去,中文不行。因為看起來實在太像咒文,我決定先掰一個偽梵文出去、等收到第37集的素材再來想辦法,沒想到劇本上也沒有解釋(唯一算是猜對的就是這確實是一句記錯的咒文)。

於是我幾乎整個工作期間都在找各種語系的排列組合,包括日本網友討論過的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各種語言都丟下去找,但每一種出來的結果都有點微妙。最後找到比較接近、雖然文法也還是有點奇怪但意思上解釋得過去的,就是拉丁文的「umbre vun bimba」,直譯為「孩子的影子」或「陰影中的孩子」。

原本上集的預告跟當集片尾的標題譯文應該要統一的,但為了讓觀眾更容易跟咒語聯想在一起、加上實在是很想讓第一次看的人體驗一下看到36集預告時的那個「WTF?」感,於是在跟編審討論過後,決定預告不改、等到第37集末尾的字卡再上拉丁文跟註釋。

「時を継ぐ者」

第38集「時を継ぐ者」除了義時要承接時政留下的擔子、邁向下一個時代之外,似乎也隱隱暗示了名字繼承了「時」字、未來也將接任執權的泰時的成長。但我實在是想不出有什麼能兼顧這兩層意涵的譯文,直接放棄思考向編審求救。最後用了編審提案、氣勢磅礡的「時移勢易」。

後來才看到這一集的標題應該是致敬科幻小說『星を継ぐもの』(Inherit the Stars,詹姆斯霍根的作品,台譯《星辰的繼承者》),但如果改為「時代的繼承者」就很難帶出名字的傳承,只好放棄這個彩蛋。

「報いの時」

然後是最後一集的「報いの時」。一般來說看著這一路的地獄之行,會直覺地認為這個「報い」就是指義時終將得到報應。但「報い」其實也有著努力得到回報的意思。

雖然還想再為泰時做更多事、還掙扎著想活下去,但知道兒子有能力承擔起自己不惜背負諸多罪孽也要成就的一切,在某方面而言,義時也得到了足夠的回報。我在最後用了較為中性的「果報之時」,義時最後會前往天堂或地獄,任憑觀眾想像。

為呼應伏筆而思量許久的翻譯

「見栄え」

在最早要帶兵進鎌倉時,賴朝用讓年輕人帶頭「見栄えがいい」(畫面比較好看)的理由將原本排定要領頭的上總介換下、讓畠山重忠打頭陣,惹得上總介耿耿於懷,直到在富士川要與平家一戰的時候還說著他好好打理一下也是不會太差,請小四郎去拜託賴朝讓他當總帥。

「見栄え」直譯當然是外在的好看,但要讓別人覺得看起來好看、為的就是面子問題。

原先因為主要都是在講看起來體不體面,於是我也用直譯的方式去處理,直到第16集要突襲平家軍,義經提議士兵下馬徒步下山,景時表示反對,說坂東武者做不出這麼丟臉的事,義經一句「戦さに見栄えなど関わりない」(戰爭沒有在管看起來丟不丟臉)堵得眾人無話可說。然而當後白河法皇誤會鵯越奇襲是由義經領軍,義經也並未糾正,反而對景時說鵯越奇襲的畫面比一之谷有魄力,不如將錯就錯。

嘴上說不在意,但源氏兄弟終究都是愛面子的人。為了呼應這一點,我又回頭把相關的台詞全部修改過了。

(另外,賴朝會改由畠山重忠帶頭進入鎌倉,有一說是因為鎌倉一帶靠近武藏,由世代為武藏總檢校職的畠山家領軍,其實是一種「連畠山家都效忠賴朝了」的宣示,不只是因為重忠長得帥而已。)

女性角色譯名

由於男性史觀的史書通常沒有女性的空間,女性通常是以某人的女兒、某人的妻子的身分被紀錄下來,絕大多數的女性都是本名不詳。(像政子其實是一直到晚年受封從三位時、因為需要一個名字才以「時政之女」取名為「政子」,在此之前都沒有正式的名諱,應該都是以幼名稱呼。)

也因此劇中女性角色的名字幾乎都是另外取的,有漢字就直接沿用當然好辦(像實衣、比奈就是官方給的漢字),沒有漢字的、尤其又是重要角色的名字,就要想辦法搭配符合時代感的漢字組合。

像是牧之方「りく」因為初登場時落落大方的沉穩性格,我選擇了「陸」;賴家的正室「辻殿」的名字「つつじ」保留了「辻(つじ)」的痕跡,但硬是要留下「辻」字去湊漢字怎麼湊都像現代的閃亮名,最後用意譯的方式取「つつじ=杜鵑花」的意涵,用杜鵑的別名「映山紅」譯為「映紅」。側室若狭局「せつ」由於山谷花純接演的感想中提到せつ其實性格強勢,於是選了「節」字展現她的剛烈氣節。

這些選擇或許不算完美、拿去請示編劇大大很可能也會被打回票(但誰叫你不給漢字呢),不過以後見之明來說、都不算是偏差太多的決定。

唯一一個大失算的大概就是原創角色、由善兒養大的孤兒「トウ」了。看到這個角色公布時直覺聯想到愚管抄中記載殺害一幡的義時手下「藤馬(トウマ)」,加上劇本上寫到「トウ」的父親叫五藤太,覺得沒有懸念了就叫她「藤」不會錯。

結果三谷幸喜一直到後期才透露是因為期許山本千尋能成為一個為作品提味的演員,「トウ」的名字是來自豆瓣醬的豆。誰猜得到啦!

トキューサ?

時房的名字哏大概是這一檔最難處理的。時房讀作「ときふさ(TOKIFUSA)」,但在時房告知他改名的時候,阿陸困惑地反問「トキューサ?(TOKYUSA)」。

有人考證是因為鎌倉時代的日文其實是沒有HA行音的(都會讀作PA行音),所以「ふさ(FUSA)」對鎌倉時代的人來說是不好發音、甚至難以分辨的讀音。

三谷幸喜或許是用了這個歷史考證哏、故意讓大家把「ときふさ(TOKIFUSA)」」聽成「ときうさ(TOKIUSA)」,念快一點就變成了「トキューサ(TOKYUSA)」。

中文還能怎麼辦呢,我也只能讓「時房」變成「時方」了。(時荒太難聽了啦!)

和歌

我非常喜歡的天文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有言:「知道」和「不知道」,還是「知道」來得好。因為「知道」能讓你有更多判斷的根據和籌碼。

要是早知道源實朝是歌人,我大概會嚇得堅定推掉《鎌倉殿的13人》打死不接。終於迎來安穩的一天就一直吟和歌,原本以為可以稍做喘息的我馬上開始懷念血流成河。

更沒想到的是當我發現和歌對實朝很重要、瑟瑟發抖等著不曉得會不會有實朝的和歌攻擊的時候,第一首殺出來的居然是賴朝的和歌,措手不及。

和歌是意境取勝的文體,有幾首我有試著盡量滿足「五七五七七」的文字節奏,但為了不破壞和歌本身的美感,如果湊不到也不強求。另外和歌其實還有著並沒有特定意義、只是表達意境的「枕詞」(修飾詞),在翻譯的時候通常可以略過。

唯獨在第39集「安穩的一天」裡直接來了一堂和歌課,還講到將句子對調的技巧,導致勢必想辦法要把枕詞翻出來就算了、還得順成對調之後也通順的譯文。

完全就是中文造詣大考驗,光那一首和歌就燒掉一整個工作天。

「等一切結束之後……」

第33集「修善寺」,在決心要鏟除賴家的時候,時房問這件事要怎麼跟政子說。義時淡淡地說道:「全てが終わったら、私から話す。」(等一切結束後由我來說)

終究是先斬後奏,我譯成「等一切辦妥之後由我來告訴她」。劇中也沒有明確點出義時最後是怎麼跟政子說的,結果直到最後一集才發現義時從來沒有把真相告訴政子。這個「等一切結束之後」,居然真的是等到整齣劇都要結束的時候。直接回頭把原句整句改掉。

加上之前在翻譯的時候完全以義時有老實跟政子說的上帝視點為前提,導致很多台詞的語意對照結局的那場戲不連戲,於是也調整了一些之後義時和政子提到賴家時對白的用詞和語氣。

以往每一齣戲交稿殺青之後再怎麼依依不捨也總是能很快地轉換心情投入下一季的工作,然而這一整年下來的漫長陪跑,就算在劇集完結後也讓人難以抽離。跟著NHK播出的時間看完「鎌倉殿の13人グランドフィナーレ」(鎌倉殿的13人最終謝幕)的演員座談,看到現場唯一笑容最颯爽的小栗旬,深深明白山本耕史和小池榮子說的、在劇中迎接死亡或是正式退場的人,都有一種與角色告別、邁向下一步的感覺,然而到了最後一集還活著的他們,內心都將帶著這個角色繼續活下去的那種感受。

「從此之後三浦義村也會繼續活在我心裡吧。」山本耕史這麼說。

我是一直到了紅白歌合戰的舞台上,小栗旬喊著「次官大人」走上台──不是「鎌倉殿」、不是「賴朝大人」,而是最初識時、小四郎還是那個窩在倉庫裡盤點米糧的少年時喚著的「次官大人」──大泉洋也一面呼喚「小四郎」緊緊撲上去的那一個擁抱,才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放下《鎌倉殿的13人》往前走了。

但即使放下了,《鎌倉殿的13人》裡的每一個角色、尤其是小栗旬的北條義時,或許也會繼續活在我的心裡。